2014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且涉及的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呈现蔓延趋势。在5日举办的“穆迪-中诚信国际2017年中国市场信用风险年会”上,与会人士认为,债券违约风险还将持续发酵,且不同类型企业的信用风险将出现分化,展望2017年,违约风险仍将持续出现,应积极防范债务危机。
“今年以来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违约加速并呈现多点多元的变化;二是列入观察名单的家数在增加,2016年我们统计是161家,2014年是71家。”中诚信国际董事总经理张英杰表示,列入负面评级行动的家数增加,意味着下一步还会进一步下调评级,或者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
在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恶化的同时,不同类型企业信用风险分化趋势比较明显。总体来看,城投债违约风险较低,而产能过剩行业债券的信用风险需警惕。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表示,从大部类来看,平台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呈现两极分化,目前仅城投债未发生违约,相对于产业而言,平台企业违约风险较小。另外,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钢铁、煤炭、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仍是违约和级别下调的重灾区。
在穆迪企业融资部高级副总裁胡凯看来,今后政府对国企的支持可能产生较大分化,使不同国企面临信用风险的差异扩大。比如,对国家经济或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企可能会得到政府的持续支持。而处于充分竞争行业,且不具备很高战略重要性的国企获得的支持力度或将逐步下降。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国债市违约风险总体可控,不会在短时间内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但2017年信用风险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潜在风险需高度关注,应多管齐下防范债务危机。
闫衍预计,明年年底之前实际要到期的债券规模将超过5.5万亿,因此,2017年面临的偿债压力仍然不小。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信用风险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可能还会持续出现,过剩产能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信用风险仍需进一步关注。
“如果中国爆发危机,很可能由债券市场引发。”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除了在经济增长中化解高杠杆,严控债务规模外,还应建立中长期的偿债责任监督机制,严肃惩处逃废债行为。
此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应完善公司债务违约退出机制,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
毛振华建议,要将债券市场监管纳入全市场统一的监管框架内,在发行阶段减少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干预,转而注重事后监管;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参与者应对信用风险的规则和制度,从而提高市场信用风险揭示的效率,增强机构应对信用风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