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只!一边是“爆款”基金频出,另一边则是清盘数量节节攀升。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国内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达174只,超过去年全年的171只,仅次于2018年创下的429只,创历史次新高。
成立不到半年“夭折”
9月28日中金基金公告称,旗下中金新润3个月定期开放债基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据悉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1月21日,截至目前还不到2年。根据半年报显示,该基金6月末的规模在5000万左右。
而就在前一天,中欧基金发布公告称,中欧睿尚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经与基金托管人招商银行协商一致,决定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终止基金合同。
此外,鹏华红利优选混合基金也宣布要清盘,需要强调的是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5月11日,迄今不到半年的时间。根据公告,今年9月24日日终,鹏华红利优选混合已经出现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合同终止条款。该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入基金财产的清算程序并终止,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截至9月28日,今年以来公告清盘的基金数量增至174只,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71只,仅次于2018年度大熊市中创下的429只的清盘基金数量,为史上清盘第二高年份。
相比过去,清盘以固收类产品为主,今年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74只清盘基金中,权益类基金有89只,占比51.15%;其次为债券型基金,有77只,占比44.25%;还包括6只QDII基金和2只货币型基金。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出现大清盘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新基金发行,管理人方面为了满足投资人新的投资喜好和要求,今年新发基金的规模和增速都很高,不少投资人赎回老基金拥抱新基金;二是基金存续到期,很多老基金存续三年期已过,按照基金合同的规模和人数触发清盘线,被动清盘。
监管紧盯“买新赎旧”
荣浩表示,清盘原因一般是有被动和主动因素。被动因素,如之前所述触发合同清盘条款。主动因素包括,管理人内部梳理,对于长期没有规模起色和良好业绩的基金主动清盘,避免资金分流,将规模资源往绩优基金倾斜;另外管理人可能与销售渠道合作,引导投资人“属旧买新”,也可能会导致基金清盘。
华南一家公募高管则认为,虽然公募基金目前的资产规模超过23亿元,但是分化明显,内卷严重。“比如和新能源沾边的基金,被动的加上主动的,超过100只,几乎每一家基金公司人手一只新能源基金。不过虽然都叫新能源基金,大公司的规模可以超过百亿,小公司则为了不被清盘而苦苦挣扎。”
该高管还表示,基金公司虽然产品众多,有公司仅公募基金就超过200只,但是仍要不断地发行新产品。“基金公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不发别人就发,到时候你的老产品被赎回,产品规模越变越小。因此一旦市场发现一个较好的概念,基金公司就会蜂拥而上。不过相比大公司砸钱做宣传做渠道,中小公司则只能望洋兴叹。”
自2011年华安基金旗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因第一个投资保本周期到期终止基金合同,成为国内首只基金清盘以来,清盘基金总计已达1084只,在所有历史存续基金数量占比11.15%,基金清盘的常态化现象日益显著。
买新赎旧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本月中旬有消息表示,首发权益类基金若是出现成立后半年内单一渠道净赎回规模超40%的现象需向各地证监局上报。
今年8月末,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基金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也指出了目前基金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代理销售机构和从业人员背离客户利益,诱导“赎旧买新”等。
荣浩认为未来公募行业的格局会出现强者恒强、两极分化态势将进一步加速。行业监管,基金业协会对管理人和销售机构的考核由销量转为保有量考核,有利于持续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对于投资人,基金投顾的理念将广泛接受。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叶麦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