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有关情况,表示将充分发挥国际物流保障协调机制的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体系建设,着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李小鹏介绍道,2021年,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初步统计,同比增长了6.8%。其中,港口外贸货物的吞吐量大约47亿吨,同比增长了4.5%。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8亿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了7%。其中,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大约是1.6亿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了7.5%。
另外,全年开行中欧班列大约1.5万列,发送货物146万标准集装箱,同比分别增长22%和29%。开行国际货运航班20万班,同比增长了22%。完成国际航线的货邮量266.7万吨,国际及港澳台快递21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4.6%。完成国际道路运输460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以上这些初步统计的数字,大体上反映了交通运输方面货物畅通运输的情况。
我国在完善交通基建方面持续进行投资。据悉,2021年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约3.6万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川藏铁路及其配套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全年铁路新开通线路4000公里,高铁运营的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超过8000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过了16.8万公里;新增和改善高等级航道约1000公里,高等级航道的里程达到了1.62万公里;新颁证的民用运输机场共7个;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超过1000公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总量超过了8000公里。
交通运输部也持续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去年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和“橙线”轨道项目移交通车,中俄黑河公路桥建设完工、具备通车运营技术条件,中欧陆海快线建设加快推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完成第二期股权交割等。
李小鹏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充分发挥国际物流保障协调机制的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体系建设,着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为经济平稳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好务。
一是保重点。要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统筹调度,不断拓展国际物流通道网络,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确保能源、粮食、矿产等重要物资运输的高效畅通。
二是调结构。要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要创新多式联运的组织模式,要加快技术装备的升级,要不断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
三是优环境。要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清理规范各类不合理的收费,加快推进政府间、部门间、企业间物流信息交互共享,着力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四是强企业。要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五是建体系。要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协调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共享、覆盖全球、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要保障进口货物进得来、出口货物出得去。
据交通运输部披露,2022年全年预计将新增铁路新线3300公里以上,新改扩建高速公路8000公里以上,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700公里以上,新增颁证民用运输机场8个。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进一步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并且把8项交通强国建设重点工程纳入到了102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当中,予以重点推进。
戴东昌表示,今年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把重点工程建设作为扩大交通运输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102项国家重大工程当中的交通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量大、效益好、技术领先的交通重大工程项目。
重点工程包括,在陆路交通方面加强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和瓶颈路段的扩容改造,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及配套公路、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在水陆交通方面,重点推动平陆运河工程、小洋山北港航设施工程、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港航设施工程以及长江干线航道畅通工程。同时,稳步建设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推进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高江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